中国二十四节气
白
露
鸿雁来
玄鸟归
群鸟养羞
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9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为“白露”节气。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为白露。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形容白露节气后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古人认为,露是天气变寒、变凉的标志。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白
露
节
气习俗
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叫作“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听起来有些夸张了,不过龙眼性味甘、温。归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症状。
一到秋天,龙眼已团团簇簇,挨挨挤挤,缀满了枝头。在南方的诸多水果中,龙眼的甜度最为醇厚,又因为它圆整晶莹,滑嫩香甜,寓意着甜蜜圆满。
龙眼
龙眼,又称龙眼肉、桂圆肉、元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南方广东、福建、台湾、广西等地。于初秋果实成熟时采收,烘干或晒干,去核取肉备用。
相传,由于八月处暑之后,其果实正成熟于阴历八月“桂月”之时,又因其果实极圆,故有“桂圆”之称;而状似龙眼,又得之“龙眼”之名;还因其食用时弃壳去核而食其肉(又称假种皮),故名“龙眼肉”;因其味甜如蜜,归脾而能益智,因此其又有蜜脾、益智之称谓。明宋玉因得龙眼之神会,他描写龙眼“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
本品滋补之中既不滋腻,又不壅气,为滋补良药。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心气,安志定神,益脾阴,滋营充液。果中圣品,老弱宜之”。
《本草纲目》言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所以李时珍对桂圆倍加推崇:“食品以荔枝为贵,而强身健脑则以龙眼为良。”因为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平和。可治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健忘,怔忡。
营养分析表明:龙眼肉富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腺嘌呤、胆碱等成分。龙眼肉的某些成分可抑制癌细胞的生存,降低血脂,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因而可防治老年人常见的癌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并具抗衰老作用。
龙眼水浸剂外用尚有消炎,止血作用。龙眼肉有良好的健脾补血效果,为中医养心益智要药。适用于贫血,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年老体衰,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记忆力下降等。
白
露
节
气养生
白
露
龙眼肉粥
龙眼肉10克,大枣5枚,大米克,白砂糖适量。
将龙眼去皮取肉;大米淘净;大枣去核,与龙眼、大枣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
养心安神,健脾补血。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贫血,脾虚泄泻,浮肿,以及神经衰弱,自汗盗汗等。
-
01
-
龙眼肉童子鸡
仔鸡1只,龙眼肉克,调味品各适量。
将仔鸡去毛杂、洗净,放入沸水锅中氽一下,纳龙眼肉于鸡腹中,调入葱、姜、椒、盐、味精等,置碗中,上笼蒸约1小时,取出葱、姜即成,每周2~3剂。
补气血、安心神。适用于气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的贫血、失眠、心悸等。对产后体虚,病后体弱等,亦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
02
-
糖渍龙眼
龙眼肉克,白糖50克。
将龙眼肉放碗中,加白糖拌匀,上笼蒸熟后取出晾凉,再续蒸,如此反复3次,至龙眼肉色泽变黑,再加白糖适量拌匀即成,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4~5粒。
养心血、安心神。适用于中老年人病后体弱,失眠、心悸、健忘等。
-
03
-
龙眼肉鸡蛋汤
龙眼肉50克,鸡蛋1个。
将龙眼肉加水煮30分钟后,调入鸡蛋打成蛋花汤样即成,在月经干净后服食,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0天。
补益心脾,滋阴养血。适用于女子月经不调。
-
04
-
选摘《随息居饮食谱》
Tips:
龙眼虽好,可不要贪吃哦!
1.脾胃有痰火及湿滞停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忌服。
2.孕妇、尤其妊娠早期,则不宜服用龙眼肉,以防胎动及早产等。
3.因其葡萄糖含量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服。
4.大量食用龙眼容易上火,所以不宜多吃。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长按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ongyanroua.com/gjls/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