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你知道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吗?这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立秋节气的由来以及其风俗。
立秋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立秋开始。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力求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的风俗,每到立秋之日,封建帝王们都勤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饮食养生
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立秋节气的习俗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月开始。在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有以石岸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称之数相比,已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等。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等到除夕这天,把吃完的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将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句俗谚语: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
立秋歌谣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现在却逐渐被我们忽略,通过这些介绍让孩子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体验民间各地在节气时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