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厂街紧挨着小印度。我在印度街区看完热闹,穿过几条街抵达华人聚集地去找中国气氛。我们并未从挂着茨厂街招牌的大门进入,而是选择从一条两边皆是小吃档口的小路穿进去,进入这片华人云集的美食中心。我走在窄窄的小巷子里,人间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叮叮当当的炒菜声,锅里正在沸腾的浓汤发出滋遛滋遛声汇集一处,成为动人的厨房伴奏曲。河鲜香味窜入鼻腔。摊主们都是华人,用粤语招呼着老客们:“新年好!恭喜发财!来点一碗发财鱼生吧!”来自中国的美食与乡音让我倍感安心,一种“回家了”的快乐在异乡油然而生。华人表达喜庆的颜色与印度人不同,我们并不会用五颜六色来表示隆重。一抹红色足以。新年期间的茨厂街挂满了红灯笼。炒着糖炒栗子的老板,也从头到脚地穿了一身红。扭着腰高兴地唱新年应景歌曲“好运来”。烈日炎炎,我们急需几杯沁人心脾的饮料解渴。茨厂街有好几家老字号饮料铺颇有名气。比如义钦豆浆:华人老板推着一辆摊车,只卖豆腐花与豆浆。70年来不但坚持好口味,也保持着亲民的实惠价格。听说就连现任首相也是他的食客之一。我决定尝一下义钦豆浆。原因不只因为它名声在外,更因为我多次在新加坡喝到的口味惊艳的豆浆。新马本是一家,相信豆浆品质也是一脉相承。排队买到后,我迫不及待地嘬了一大口。豆浆散发着浓醇的豆子香气,没有一丝豆腥味。入口甜而不腻,类似冰淇淋的口感在口腔中久久不散。果然没有令我失望!茨厂街第二摊人气爆棚的饮料铺子出售的是罗汉果龙眼冰糖炖冬瓜水。离开豆浆铺子不过几步路的距离。老板起早贪黑地煮罗汉果原汁与冬瓜汁,再加入足量的龙眼肉。在中医的理论中,罗汉果与冬瓜食性偏凉,适合在盛夏解暑时食用。龙眼肉食性温补恰好与前者中和,照顾了大多数食客的体质。老板如此用心,煮出来的汤水如何会不好喝。摊铺老板骄傲地告诉我,全吉隆坡没有比他家做得更好的罗汉果茶。因为别家都是用香精冲泡而成,他家的罗汉果水是每天花至少几小时煮出来。时间带来价值,所以摊铺的生意长盛不衰。继续往前走,我的第三杯水是来自丽丰茶冰室的三色奶茶。之前喝的豆浆与罗汉冬瓜水是传统的中国饮料。三色奶茶的由来若有不同。华人老板研究了马来拉茶的独特风味后,以调配鸡尾酒的方式创造了它:先用椰子糖浆打底,沿着杯壁倒入淡奶作为第二层,再小心翼翼地用同样手法将第三层红茶倒进去,最后加几块冰块。老板娘将一杯口感丰富的饮料送到我手中。我拿起杯子对着光看,果然杯中呈现深浅不一的三种颜色。入口后,滋味也妙。椰子的清甜,淡奶的顺滑与红茶的涩后回甘巧妙结合,真是回味无穷!更有意思的是,我看到好多食客打包三色奶茶的容器是塑料袋。插上一根吸管。人们一边走一边吸。没想到在平平无奇的包装下,居然藏着此等美味。茨厂街的三杯水代表的是华人的辛勤与智慧。无论是滋补养生的传统汤水还是充满创意的改良拉茶,我都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赞赏。只可惜新年作为华人最重要的节日,不少店主都举家回了老家,许多美食店都在休息中。否则光一个茨厂街内的饭店,就够旅客吃一个星期不重样了。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遍布全国的清真寺可谓是建筑中的隗宝。早在十五世纪,伊斯兰教世俗权力复兴,马来甲的统治者意识到,伊斯兰教强调君主的神圣性与超凡地位利于管理国家,他们乐意接受伊斯兰教的显赫封号为自己带来的荣耀。马来人占了这个国家70%的人口,他们出生便是穆斯林,一天要祈祷5次,于是清真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动用了大量财力物力建造清真寺。马来西亚几座主要城市中都有宏伟气派,美轮美奂的清真寺。它们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建筑,也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著名景点。离开茨厂街后,步行20分钟左右,我们看到了一条名字叫“Riveroflife”(生命之河)的水道。它是巴生河和鹅麦河的交叉口(吉隆坡发源在此),从前的它因为疏于管理而肮脏不堪。吉隆坡花了7年的时间规划与改造它,如今的它水质清澈,岸边种满大树。居民们都乐意来此谈情说爱,散步乘凉。我站在拱桥上望着河,视觉焦点落在河中央平台上的占美清真寺JamekMosque上。我见到它后,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的美丽。占美清真寺主体洁白无瑕,饱满的穹顶与方形的基座间点缀了一条红色的“腰带”。圆拱形的屋顶向上延伸,顶部尖角化成一根针。红白相间的宣礼塔高耸入云。它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座印度莫卧儿帝国时代的皇宫啊。正午时分,从河两岸缓缓升腾出水汽喷雾,将河道点缀得如梦似幻,也将清真寺烘托得宛如仙境。我想,在近代吉隆坡没有这些高楼大厦时,河边的清真寺一定是地平线上最美丽的曲线。位于吉隆坡老火车站旁的国家清真寺,外观在传统建筑外观上有所改良。有别于一般清真寺浑厚饱满的穹顶,从空中看它的屋顶,好似一把有褶皱纹路的纸伞,主穹顶设计为18条放射的星芒,充满几何美感,也代表着马来西亚的13个州和伊斯兰教的5个信条。高耸的白色尖塔冲向天穹,记载上说它足有73公尺。这份气派让它长久以来都稳坐东南亚最大清真寺的宝座。当天国家清真寺不对外开放,无法入内参观的我逛了一圈它的花园。我发现它的花园风格也颇有特色。椰树之下,一长串的的喷泉间隔有序,延展到远方。底座都是八角形,蹲下来看,喷泉连成了一条直线。门口的主喷泉居然是钢结构,布满凸起的尖角,有五层组成。国家清真寺在我参观的所有清真寺中,最具有现代艺术风格。它代表了现代马来的自由独立精神与创新意识,在我心里,这座建筑的意义远超于宗教场所。光是参观吉隆坡的清真寺,已经让迷恋建筑的我大呼过瘾。之后几天,游览其它城市时,更是有幸看到几座色彩迥异,外观绝美的大清真寺,光是这一点,就让我觉得马来之行颇有意思。参观完两座清真寺后的我,早已饥肠辘辘。我想要离马来老百姓的生活更近一些,于是跑去找了马来人开的小饭店,点上一份当地美食作为午餐。点餐时,我看到一堆马来文顿时束手无策,问道“请问店里最地道的马来菜有哪些?”“那你一定要点一份我们马来人最喜欢吃的椰浆饭和乌达。”老板娘穿着紫色长袍,头上包裹着一条黄色碎花围巾,白皙的脸庞被太阳晒得微微发红。椰浆饭上桌,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我本以为椰浆饭类似于泰国的椰子饭——通体雪白地被摆放在盘中,一勺量的椰子酱洒在米饭上,入口后香甜软糯。眼前的它被香蕉叶包裹成三角形,配菜是一小碗江鱼仔和一碟花生米与辣椒酱。我打开香蕉叶后,看到米饭略微发黄。香蕉叶、班兰叶、咖喱粉、椰浆的香气扑面而来。老板娘见我端详揣摩半日没动筷,过来教我当地人如何吃它。只见她将三角形的米饭打散平铺在香蕉叶上,然后和我说:“我们马来人会就着江鱼仔吃这饭,以前物资不丰富的时候,江鱼仔这种小鱼便宜好吃还有营养。是老百姓们爱吃的荤菜。花生米用滚油爆炒后特别香。辣椒酱用来调味,每个店家炒出来的都不一样,我家在炒辣椒酱的时候,会添加蒜米、石古仔这些香料。”我食指大动,依样将它们混合后送入口中。它的口味偏咸,椰浆味并不浓郁,作用是增添了一丝椰香。一碗小小的米饭,有炸鱼和花生的脆劲,有混合香料的调味,还有吞咽辣椒酱的后劲。怪不得这道料理能在马来西亚流行百年不败。我仿佛看到在六十年代,天没亮就起身煮饭的老板,将一坨坨香蕉叶包裹的椰浆饭放在板车上,送到长工们工作的地方叫卖。一份简单的美食,为辛勤工作的老百姓们带来了人间的温暖与温情。另一道菜“乌达”我在国内也没有见过。它颜色偏暖黄,躺在深绿的香蕉叶上,太阳的照射下能清晰的看到表面莹莹发光的油脂。我夹起它咬了一口,原来是烤鱼饼!马鲛鱼的口感颇有韧劲,调味毫不简单,咀嚼鱼饼时能尝到来自黄姜叶、椰子、葱头的刺激味道与几不可见的辣椒香。这道来自马来西亚麻坡的美食几乎成了老百姓最爱的街头小吃,还不停得到改良。我后面几日逛面包店的时候,还见到许多年轻人排队购买加入了乌达的烤面包。
vlog
古镇计划
冲绳
毛里求斯
阿联酋
奥地利
突尼斯
意大利
西班牙
清迈
沙巴
希腊
京都
旅拍攻略
樱花摄影指南
美食美图上
下
顺德
申根
与长辈出游攻略
突尼斯全攻略
魔都探店
YOKIHUAN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ongyanroua.com/zpjs/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