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龙眼肉 > 龙眼肉栽培技术 > 正文 > 正文

中华百年美食小吃,老少威宜人人爱吃的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7 18:39:53

大家好,我是大厨乌雨。

前几篇我写过一篇小吃的文章,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小吃中的小吃:零食。

一般来说,它不能充饥,只能作为茶余饭后消闲解馋的点缀,有些是烹饪而成的,有些与烹饪无关。有些可以上筵席,有些是放在口袋里当零吃的。零食的种类很多,如水果(包括瓜类)、干果、蜜饯、茶食、糖食、干货等等。

分述分类如下:

水果,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惠赐。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水果当食品的记载。据清代康熙时期编纂的《广群芳谱》所录,当时的瓜果约有余种。但目前能看到、吃到、买到的品种恐怕已大大超过此数。我认为这是因为这多年来,外国品种不断引进移植,加上我国自己培育的新品种,还有作为商品到我国来销售的舶来品,从而使水果市场异彩纷呈,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

但我国仍有一些名特产品,如被称称为“果中之王”的荔枝,有滋补功能的龙眼,甜酸止渴的杨梅,回味无穷的橄榄……都是独一无二的品种。

干果,包括坚果类和脱水水果类,比如核桃、松仁、生栗子等,再如桃干、李干、杏干、荔枝干等。

古时候,没有很好的储存保鲜方法,于是水果加工成干果。现在常见的干果大抵有食补功效,如桂圆、红枣、黑枣等,不入零食之流,但是对人体很补。

蜜饯,古称蜜渍、蜜煎,就是用蜜或糖水浸渍的水果。《礼记·内则》记载家里来客人,用枣、栗来招待客人。

就拿月饼来说,有京式、宁式、苏式、广式之分。说道月饼,我吃的最多的就是广式月饼。唯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茶食日见减少,很多品种濒于失传了。

糖食,是一种休闲吃的糖制品,古时又称糖缠。

我国很早就有饴糖,即用麦芽制成的糖浆。用它制成软糖,称饴;掺入粉类制成较硬的糖,就叫场也叫“胶牙场”。

到唐朝,始从印度输入用甘蔗制糖的技术。但用饴糖或蔗糖制成品种多样的小糖,似乎是宋代才出现的。《武林旧事》中有“十般糖”、“韵姜糖“花花糖”、“玉柱糖”、“乌梅糖”,都是市卖的糖食,归于果子一类,随意后世称为“糖果”。

明代的贫丝糖”、“牛皮糖”很出名,见于各种典籍。现在,传统糖食如寸金糖、松子糖、粽子糖、花生糖等等,销路大不如前了。

炒货,像瓜子、葵花子、花生、栗子、杏仁等等,炒熟后作为消闲食品。但炒货实际上是一个广义词,其他如油汆豆瓣、油炸花生、爆米花,张采花等等,都可归炒货一类。

我认为零食虽然不如菜肴点心受人重视,却也是老少威宜、人人爱吃的食品。我身边的朋友就要特别喜欢吃零食。

特别在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宴会时,馈赠亲友、款待宾客,都少不了零食,零食已经成为风俗。这些传统食品,有的经历了几千年,有的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我们很少去发展它,改进它,提高它,以致面貌依旧,显得老态龙钟,气息奄奄,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近几年来,由于西方食品的涌入,旅游城市的一部分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消费心理不同程度地起了变化。

“广东香蕉没有菲律宾香蕉大”,梨育糖不如巧克力糖,哈立克味道好,有营养,诸如此类的消费信息纷至沓来,真是形势逼人!

是不是这些传统食品已经山穷水尽、没有希望了呢?不是的。最近,我看到一些消息,很能鼓舞人心,乐于向大家传播,我认为我们强化改革开放意识,运用科学技术,同样可以使古老食品起死回生,更新换代,适应现代市场。

比如上海采芝斋的传统松子软糖和夹心硬糖,采用天然的玫瑰花、梅泥为夹心原料,引进新的流水线生产,并且美化包装,终于打开了销路。翠文斋的京式甜酱饼,引进日本和式饼低糖、少油、不掺水的配方,保持原来京式糕点皮子硬、脆、爽口的特点,也开始适应现代人的口味。

再比如上海糕点业还准备抽调人力物力,采用特种原料、特种工艺,挖掘和恢复一批传统名特产品,专门供应特殊商店,开展特种服务,以利精美糕点不致失传。

全国最有影响的“好吃来”瓜子,现在也全部实现电气化、煤气化、蒸气化,改变过去那种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特别在质量上把关,终于推出很多新品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同时在基础上,参考日本的加工法,用茄汁、苔条、可可为豆瓣着色,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红、黄、绿、咖啡等彩色豆瓣,供应上市。

又比如上海静安区一家粮店,改进制作方法,供应一种名为“沪立爆”的玉米花,价廉味美,试与洋玉米花“哈立克”一争高低。

以上种种点滴信息,我认为事在人为。因循守旧,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勇于探索,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前进。

国产水果也要不断发展改良,培育新品种,呈然很有特色,但在卫生和包装方面需要改进使食还大有潜力可挖,要扩大宣传,让年轻人品尝一下从未吃过的传统糕点;适当引进外国食品,其期目的无非是比较鉴别,以利推动改革,所以数量务须从严控制,决不能让洋货充斥市场。这是消费导向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中华传统美食小吃继承者,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把自己的地方特色小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持续改良配方,做出更加健康又美味的小吃。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ongyanroua.com/zpjs/11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龙眼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