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语音
语音课内容戳这里收听↑
可以点击页面最下方“阅读原文”到喜马拉雅收听更多本系列音频~
医案原文链接
本节文字复习对应的语音原版内容点这里查看→血亏引起的怕冷,可不能再给温阳了
一代医宗朱丹溪
文字版本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朱丹溪看病的故事。
这是什么故事呢?“一色目妇人”,这个色目是怎么回事呢?是当时元代的时候,因为朱丹溪是元代人,元代人统治者是蒙古族,那么蒙古族之外那些西域的民族叫色目人。那么色目人当时的社会地位高于汉人,蒙古人、色目人,再下面是汉人、南人,这个就是南方的汉人。所以在元朝的时候,色目人在南方基本上是当官的,或者是特别有钱的,生活条件特别好,他们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有一个色目妇人看病,“年近六十”,大家看,岁数比较大了,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6月的天,你想江南6月的天应该很热了,阴历6月,我们现在的7月份,应该很热了,她觉得怕冷,战栗。“喜啖热御绵”,什么意思呢?喜欢吃热东西,喜欢吃热食,然后披衣服披的多,总是厚的衣服披一下。“多汗如雨”,当时哗哗出汗,汗下的像雨一样。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呢?“其形肥肌厚”,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少数民族吃的牛羊肉吃得多,而且作为统治阶级生活条件很好,所以吃得非常好,形肥,特别胖,肉特别厚。
那么到现在朱丹溪几笔就把这个人的状态写出来了。首先是一个少数民族,这种少数民族怎么样?喜欢吃牛羊肉,吃的东西很多。又是统治阶级,所以她吃得特别多,形体肥厚,吃得又多。这样的人容易痰湿重,容易脾胃虚弱,为什么?吃得太好了,所以脾胃容易受伤。这是这个人的一个主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她这么怕冷呢?为什么喜欢吃热东西,喜欢披上衣服,为什么?这个回头再分析。但是现在多汗如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朱丹溪写,“已服附子二十余”,古代的文献有时候写的比较简单,或者字有遗漏,服那个附子方剂20余副应该是,也可能是一种分量,服附子20余,什么什么分量。反正是吃了很多附子了。为什么吃附子呢?因为她总觉得冷,总觉得想吃点热的东西。大家一看这肯定是阳虚,于是给她吃附子。
那么吃了附子以后,附子温阳的,于是多汗,这个汗哗哗像雨一样。那么这样大伤津液,体内津液损伤,导致阴液受伤。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如果你判断错误治了,就容易出问题。现在“浑身痒甚”,浑身痒,为什么呢?津液大伤,阴血不足,导致不能濡润体表,所以皮肤干燥,浑身特别痒。“两手脉沉涩”,沉涩说明气血不足,亏。“重取稍大”,说明里面有热。所以朱丹溪“知其热甚而血虚也”,这个是体内的热是很厉害的,天天吃肥甘厚味,会有热。
另外一方面,吃得这么好的人。我觉得朱丹溪写的医案,都是给现代人写的,你看着古代很遥远,大家一想我也看不大懂呀,我跟大家讲,我讲完,你会发现跟现代人一模一样。吃的特别好,整天上外面肥甘厚味,吃的肉那个多呀,人变得很胖,人胖以后,我们这是一个逻辑关系,我们给大家讲完以后,你们都会推理了。人胖吃得肥甘厚味特别多。痰湿很重,困哪?痰湿困脾。所以怎么样呢?脾胃受伤,因为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你又吃那么多,天天肥吃。那怎么样呢?脾胃受伤了,脾胃不能运化掉,脾胃受伤。
各位,我们身体什么来源脾胃呢?就是血,血的来源是脾胃。是脾胃把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血液,所以我们身体才有血。一旦脾胃受伤,血是亏的。血亏有什么后果呢?一个明显的后果就是怕冷。为什么呢?因为血液是周行全身的,那么血液是带着任务去的,濡润身体,濡润四肢百骸,带来营养物质。还有什么呢?它带着温度,血液是热的。那么血液如果能流通到四肢,你四肢就是温暖的。如果血液不流通,那这个人四肢怎么样?他血少,所以温度就会降低,就会冷,因为没有什么热量过来。所以很多女性,她特别怕冷,感觉很冷,你以为她是阳虚,不一定。这里面有阳虚,是因为被寒气伤到了,但是也有血亏,血液不能濡养全身,所以怕冷。
那么有的严重一点怎么样呢?有的痰湿,瘀血在里面捣乱,堵在里面,导致你怕冷的很严重。像这位夏天都怕冷,一般血亏的怕冷是在冬天。这个冬天的时候,外面温度一降低,或者是夏天你进入空调房间,外边温度一降低,血液运行不过来,感觉很冷,比别人怕冷的要多。但是有的时候,如果痰湿很重,阻碍气血运行,你血又少,夏天很明显。像这位夏天特别明显。
这时候给她吃了附子,附子给她温阳,让她出汗更多,血汗同源,这个时候阴血更亏,所以会加重她的病情。那么这么看来,大家就理解了。不是说怕冷,就一个温阳的思路,我们曾经讲过,这个怕冷有很多种问题导致怕冷。比如说血亏,还有有瘀血,有瘀血的人,血液循环不好,也会感觉怕冷等等等等,有不同的情况。所以像这位,朱丹溪认定她血亏,一摸这个脉沉涩,不是那么有力道。所以气血不足、血亏。
所以怎么办呢?养血。“以四物汤去川芎”,因为川芎嫌它稍微有点燥,四物汤是养血的祖方,熟地、当归、芍药、川芎,它里面把川芎去掉。然后“倍地黄”,就是把熟地的分量给加一倍,给翻一番。然后再加白术、黄芪、人参、炒黄柏、生甘草。那么大家看他加了什么呢?加了白术、人参、黄芪,都是补脾补气的。在朱丹溪这,他认为人参、白术补脾的,但是他认为是养血的,这种说法也对。我们一般认为人参、白术就是补脾的,补脾还能补什么?补脾实际上间接是养血的,脾胃足了,能够把营养转化为血液,你血就足了。
所以像我们说的归脾汤,归脾汤大家看四君子汤打底,加上黄芪,加上炒杏仁,加上龙眼肉,这是什么方剂?方剂学是归在养血那类里面的,补血那类里面的,不是补气那类的。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您就认为人参、白术是补脾补气,那您认识片面了,补脾它也补气也补血。人家朱丹溪说的养血是没错的,所以朱丹溪的书你要看,你一定要熟悉这种提法,他把人参、白术都当做是补阴血的,这是他的特殊的说法。在后世其他医家里面,这种说法慢慢就消失了,我们把人参、白术只当补气的了。
朱丹溪它配合四物汤养血,同时他补脾,为什么?因为这个人脾胃亏,痰湿重,脾胃亏,天天吃肥甘厚味,把脾胃给伤了。所以补脾胃,解决的是血液的来源问题,四物汤养血。这里面加上炒黄柏,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炒黄柏朱丹溪专门有一味药叫大补丸,就是炒黄柏,为什么呢?去下焦湿热,把肾中湿热去掉,实际上也是一种补,所以朱丹溪书里面有大补丸。这个大补丸特别好玩,就是一味炒的川柏,炒的黄柏,磨成粉末做成药丸,这个是去下焦湿热的。甘草调和诸药。
大家看朱丹溪调整方向是什么样的?调整方向是补脾养血,把血养足,加点去湿热的。因为什么?这个人实际病根是里面有湿热,体里面有热,把这个热给清掉,反而会不怕冷。这个我前面讲过,我曾经用我母亲得肾病的例子来讲,为什么体内有热?反而人会怕冷。那么把这个热清掉了,反而人不怕冷了,正常了。这是有假象的。
这个药给她“每贴二两重”,这个分量挺大的。“方与一帖,腹大泄”,喝了一帖以后腹部大泻,泻到什么程度呢?眼睛看东西都看不清了,嘴都说不了话了。这个情况,就耐人寻味了,为什么这样呢?其实如果你用药用多了你发现,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一个人如果脾虚痰湿很重的话,你给他加补脾的药一用上去,往往一个后果是什么呢?脾胃的力量一足了,首先工作是脾胃醒了,我得干活呀,我的天哪,体内积累这么多痰湿,这都是我的活,赶快干吧,就哗哗的往外泻。所以很多人一服调整脾胃的药,比如说寒湿重的,服点附子、干姜什么的,只要这个药一下去,脾胃一振奋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泻,有的时候泻的真的挺厉害的。
那么好多患者,一服中药,一泻,一有反应,中药开错了,这个肯定开错了,什么药给我开的,怎么泻了呢?不吃了,这个方向不对了,不吃了。所以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患者不懂这个道理。实际上当你正气一足的时候,身体本能要去清除垃圾,清除垃圾的过程是好事,如果您因为这个就不吃了,那就有问题了。
这个朱丹溪他说“予知其病热深”,她这个热在里面,“而药无反佐之过也”,什么意思呢?朱丹溪认为,他体内产生了隔拒,对这个药有点抵抗,有点隔拒,所以产生了这个反应,这是朱丹溪的想法。其实我认为这个是身体在涤荡正气,只不过药性有点猛了,一下子给吃二两多,有点太大了,为什么这么大呢?反正这个人身体特别肥厚,朱丹溪一想,量大点吧,这个量一大,药性太猛烈了,所以涤荡里面的痰湿有点受不了。
那么朱丹溪认为,她体内的热太盛了,药下去被身体所抗拒了,我这样吧,把药炒熟,炒熟了以后,借着火力为向导,热邪在里面一看,你这个热东西一下来,它就接受了,这个时候药性一起作用,就把邪气给清出去了。所以这是古人的一种形容,就是你体内如果有热,这个热邪潜的比较深,比较厉害的时候,你用凉药下去它会隔拒,一下子这个水火一碰有点太激烈了。怎么办呢?往往把这个凉的药,用温热的方式给喝下去,让他能够接受。然后药力再起作用,再把这个热清掉,是这么一个道理。我认为这个药确实有点猛了,炒了以后,药性能够柔和一些,所以能接受。两种说法,我觉得朱丹溪的说法为主,人家这是名家的认识,而且用这种方法指导去用的药。所以以朱丹溪这种说法为主。
炒完以后,再药物喝下去以后怎么样呢?“一帖利止”,就是一喝下去,她那个哗哗泻的就止住了,“四帖精神回”,四帖精神头就好了,“十帖病全安”,十帖以后这个病就好了,她的血养足了,脾胃得以强健了,这个时候她这个怕冷状态就好了。因为痰湿被化掉了,包括泻一下,垃圾被清除了。然后痰湿被化掉以后,正气能够运行全身了,所以她这种怕冷的状态就好了。
那么这个医案,在朱丹溪的《局方发挥》这个书里面,这个医案我也是很早看到,因为我在读中医的时候,看过很多这样的医案,我读过古代医家的书,生这么读学的中医,一本本这么看。像这个医案我很早就见过,但是说实话,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年头一点点过去,每次看这个医案实际上想法是不一样的,会有一点点提高,有一点点改变。
现在看朱丹溪,小时候未必能看得那么懂,现在一看就特别清晰。朱丹溪看病怎么样?抓重点。一看血亏,为什么血亏?脾胃不足。脾胃不足的后果是什么?你阴血也不足,热邪在里面潜藏很深,有痰热在里面,所以朱丹溪用方是非常直接的。上来就是,他的方子大家看非常简单,都是人参、白术加点黄芪,有时候加点陈皮而已,那么加上什么呢?加上四物汤,再配点去湿热的黄柏,思路非常简单。
朱丹溪其实看病往往他用非常简单的思路,去抓要害去调整人体,调整的特别有效,所以这是高手。因为他写的语言,跟现在有点不一样,所以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朱丹溪到底是怎么看病的,一看这个语言,看的晦涩难懂,有的字还漏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看不大懂。其实大家读完了以后,再一看,朱丹溪是高手。
那么我们从里面学什么呢?各位要学会怕冷未必都是阳虚,前面我们讲过的医案,讲过几例,错误用了附子以后,反而会导致各种问题,阳虚的人,你用干姜附子给他温阳是对的,但是如果这个人阴虚血亏,或者有肝火有痰热等等在里面,你用附子适得其反。中医是讲辨证论治的,不是说附子、干姜能治所有的病。张仲景整个《伤寒论》里面,不是所有干姜和附子治所有的病,人家有白虎汤,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方剂。大家要学会中医辨证的思路。
第二学会血亏和导致寒冷,大家要记住。很多女性怕冷,到底怎么调理?有的人就觉得怕冷就温阳,包括我曾经看过我讲过的例子,我看过一位女士,在美国生活,去美国以后被冷到了,美国是真冷,空调,冷到盖好几床被子,穿好几层袜子,浑身发抖那种冷。找了美国一个特别有名的中医,她就去看诊,整个过程写下来。吃了大量的附子,没效果,还是依旧怕冷。这位中医最后也跟她说,你这个病到底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奇怪了,正常早该好了,没好。实际上当时我很早以前看到网上的贴子,她写的求救的贴子,那阵儿我还念书呢,当时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要养血的,养血可能会养好,但是没在美国,也没跟人家联络,所以这个很可惜。
像这样的女性是很多的,这个时候要养血。养血里面注意什么呢?调脾胃,这个很重要。朱丹溪一上来就抓住脾胃,养脾胃,再加四物汤配合,人参白术,加上黄芪补脾补气,再去加四物汤,从补气的方向向养血方向一引,这个血养的更好,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有些药用了以后,我觉得这个医案里面,朱丹溪让她多泻两天更好,为什么?让她的痰湿往外排一排,但是我觉得每一位医生看病的时候,都有当时的局限。比如说这位是色目人,色目人当时是统治阶级,那是很残暴的,如果你让她泻多了恐怕是不行的。所以大家要理解,大家说为什么朱丹溪到这就停了呢?你不是说泻好吗?这不是药力的正常反应嘛?我觉得每一个医案都有它自己的背景,你要说普通人我让你多泻两天,但是你给她多泻可能不行。
我觉得大家要理解,在很多时候,我们中药喝下去以后,有些反应,其实是正常的反应,是身体开始排除邪气的反应,甚至有的扶正气以后感冒发烧了,怎么吃这个药感冒发烧了呢?是平时你根本无力抵抗这个邪气,身体一下子正气足了,开始抵抗,把邪气往外赶了发烧,这是好事,怕你不发烧。所以大家要理解。
有时候一补脾胃,有时候痰湿很重,我一温阳,一补脾胃,哗哗的泻,你说这个泻好不好?我觉得求之不得,你应该让它泻。这个补脾胃,像这位一补就开始泻了,泻了还挺厉害的。我觉得身体开始工作了,要把痰湿外排除,那么这种排除其实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好多人一看有这个反应,马上就不吃药了,这个可不行,肯定是开反了,开错了。结果错失了身体调整的机会,这个痰湿留在体内就出不去。所以大家要学会正确的看待中药调整身体,有身体自然的反应,一定要学会。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把这个医案就讲到这,非常感谢大家收听,我还是那句话,我每天聊一小段,大家听一听,感受点中医的内容,学一点,可能不一定哪一天会用到这些知识。
谢谢大家,下次我们接着来讲朱丹溪看病的故事,各位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相关阅读:
血亏受寒不用怕,养血温阳有妙方~
语音文字版
上期回顾
病好了,生活习惯也得改了
朱丹溪语音文字复习(←点击即可阅读)
语音文字◎罗大伦
编辑◎紫叶
罗博士的官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ongyanroua.com/gnzz/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