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是什么?
汗液是由身体的汗腺分泌,受植物神经控制,人体通过出汗调节体温。由于儿童代谢旺盛,皮肤含水多,微血管分布较多,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够健全,因此出汗比成年人多。
生理性多汗与病理性多汗
《幼科发挥·诸汗》曰:“汗者心之液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腠理疏薄,且头为诸阳之会”,所以头汗较多,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天气热、衣被厚或剧烈活动等引起的多汗,都可以看做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孩子无缘无故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则为病理性多汗,中医称为汗证。若昼夜汗出,不分睡中、醒来,为自汗;只在睡觉过程中汗出,醒来汗止为盗汗,二者均为病态。此外,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病、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会有多汗的症状。
如何应对病理性多汗?
“生理之汗不必治,虚证之汗当调治,随病而汗者需辨证论治”。
生理性的多汗不需要治。病理性多汗多以虚证为主,自汗多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则多以阴虚为主。中医儿科医师会根据孩子情况进行辩证施治。除应用中药口服之外,还可配合敷贴、推拿等外治法。若有随病发生的多汗,医院就诊,治疗原发病,如补充鱼肝油、抗结核治疗等,并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
宝宝出汗的几种情况
1、睡觉时出汗
有些孩子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衫、枕巾,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许多家长为此担心,虽到处求医,但仍然见效不大。很多家长一看到宝宝睡觉出汗,就会怀疑他是否缺乏维生素D。其实只要宝宝日常及时补充了维生素D,而且又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就完全不必担心这种情况。
婴幼儿调节汗腺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入睡后新陈代谢不能及时减慢,热量就会以出汗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释放。如果没有使用发汗的药物,室温适宜,衣被厚薄合适,通常入睡后1、2个小时左右(上半夜)的出汗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2、吃奶出汗
我们常常说“使出吃奶的劲儿”来形容用很大力气,对小婴儿来说,吃奶确实是一个体力活,需要用非常大的力气。所以吃奶出汗是很正常的现象。小婴儿除了头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汗腺发育不完善,所以出汗通常集中在头部和颈部。就像我们平时用很大的力气做事就会出汗,这是同样的道理。
3、被子盖太厚,衣服穿太多
如果气温较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都会导致宝宝出汗。所以基于这点,家长应该适当地为宝宝减少衣被。因为给宝宝穿盖太多会导致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换掉被汗浸湿的衣被,让宝宝用自己的身体暖干,反而容易感冒。
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而宝宝在过热的刺激下,只能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
宝宝出汗,该如何护理?
1、勤洗澡,给宝宝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不要让风直接对着出汗的宝宝吹。
3、保持皮肤洁净干爽,一旦出汗要及时擦干并换上洁净干爽的衣被。
4、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适当增加锌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5、不要给宝宝穿盖得太多,穿盖适宜的标准是宝宝颈部、后背温暖或有薄汗。
另外,对多汗的孩子要重视皮肤护理,勤洗澡或擦浴,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汗腺管阻塞发生汗疹或疖子,或者皮肤皱摺处糜烂,造成皮肤继发感染。
汗证食疗小妙方
麦枣龙眼汤:
用料:浮小麦25g,红枣5枚,龙眼肉10g
方法:将浮小麦、红枣、龙眼肉一起放锅中,加水熬煮熟即可,每天2次。功效:补虚敛汗。适用于小儿自汗、盗汗。
麦仁糯米粥:
用料:小麦仁50g,糯米30g,红枣20枚,白糖适量
方法:将红枣去核,与小麦仁、糯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粥,白糖调味食用。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自汗、盗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